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中润观察】不良资产投资能否盈利关键在于尽职调查

更新日期:2023年8月28日 大字 小字
分享至:

7月经济数据中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出口同比均低于前值。地产销售继续低位并双位数负增长,风险事件对经济传递效应有所增加,地产领域改变目前的弱势仍需实质性的政策,一是稳定信用环境;二是稳定终端需求。工业企业则适度压低生产节奏消化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降至3.4%,基建仍是主要支撑,但在前期较高增速情况下也有所放缓,其减速与专项债在二季度发行进度偏慢节奏有关,需关注下半年政策指向进一步明确。社会消费品零售环比增速处于年内低点,虽然餐饮同比增速受暑期旅游带动相对偏高,但日用品增速连续两个月较低,可能对应着居民部门预期偏弱,有一些减少短期支出来降低负债的特征。

经济整体仍处于实际和名义增长双底区域,除地产是当前的不确定变量外,信贷、消费、出口及CPI较大概率是在7月形成底部。8月15日的超预期非对称降息似乎是政策加码的信号,后续地产政策的落地亦值得期待。7月社融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实体信贷偏弱特征显著,当月新增364亿元,同比少增3892亿元,为2007年以来单月最低值。7月少增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一般每年4、7、10月信贷量都是全年较低水平,会将当月量冲量至前一个月的季末应对考核。此外,主要领域的融资需求的确仍偏弱,地产链与外需制造链状况尚未出现好转。尤其是居民受政策定调后的观望情绪(等待执行细则)和提前还款节奏的影响,是贷款大幅下降的绝大部分原因,而且居民提前还贷的影响可能仍处于阶段性的高位。

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712亿元,同比少增了747亿元,这是自2022年8月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少增,除了前置冲量和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外,专项债节奏较慢也引致了部分基建项目融资放缓,后续在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的政策督促下,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应能保持一定韧性。在通胀水平低位,实际利率较高及经济有效总需求仍偏弱的情况下,央行非对称下调1年期MLF利率15BP和7天逆回购利率10BP分别至2.5%、1.8%,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来刺激需求,并进一步改善微观预期。当前偏弱的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应该会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政策出台的力度与速度。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中的尽职调查,是从业者能否顺利处置不良资产且合理规避风险的关键环节。

不良资产尽职调查是针对拟出售或收购的不良资产,梳理档案资料、收集相关证据查找资产的风险点及价值点,形成专业尽职调查报告。

通过银行不良资产尽职调查,可以判定资产包投资可行性以及利润水平。

1、风险规避

从收购方的角度来看,尽职调查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不良资产给收购方带来较大程度的风险,收购方有必要通过尽职调查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以规避自身风险。

2、管理者的决策前提

大多数不良资产均存在瑕疵,收购方无法通过供给方提供的有限资料得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收购方需要在尽职调查中去粗取精、谨慎调查,综合尽调的结果对资产是否具有实际购买价值做出决策。

3、收购定价的主要依据

不良资产的收购定价影响资产最终的处置利润。收购前的尽职调查可以保证不良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尽职调查,收购方可以对不良资产的现状、价值走向、瑕疵进行初步了解和基本判断,这种综合性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收购定价的主要依据。

4、收购后处置的基础

不良资产被购买后,收购方的后续处置以前期的尽职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尽职调查按照资产处置的急缓程度将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将需要尽快收回资本的资产分为一类;将需要寻求价值最大化的资产归为一类,等待未来的适当时机;将可以沉淀的资产归为一类,未来通过再投资或经营实现资产的价值。

本文来源:【中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