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中润观察】非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义、分类及开展业务原则

更新日期:2023年7月24日 大字 小字
分享至:

6月CPI同比零增长,环比与5月持平,略低于市场预期,消费需求偏弱带动消费品价格下跌成为下拉项。需要注意的是猪肉价格环比降幅逐月收窄,但短期内猪肉价格基数依然显著偏高。虽然6月大宗商品整体止跌,同期铜价、螺纹钢价格、CRB指数、南华综合指数均环比上行。但原油价格及钢铁价格却出现意外下行,而当月耐用消费品价格走低反应对生活资料需求不足,也进一步贡献了PPI跌幅超预期。叠加基数效应以及当前对PPI拖累项不具备可持续性,预计PPI同比降幅将会大概率收窄。

在去年5-7月高基数的影响下,6月出口同比大幅下行-12.4%,出口环比也处于历史同期的偏弱状态。6月电子产品出口的变化不大,出口同比增速与5月基本持平。而经过2季度后两个月的海外主要经济体去库存,国内服装、鞋靴、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下降明显。汽车及相关电池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当前出口一大亮点。受到需求不足影响,虽然原油、铁矿砂同比正增长,但6月进口整体态势依旧疲弱,反应了国内同期需求未得到实质性好转,因此弱势的进口凸显出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月新增社融4.22万亿元高出市场预期。受到季末考核冲量、提升合意信贷中枢、企业融资意愿相对企稳推动实体信贷成为近3年最高值。

6月新增居民短贷与长贷均同比多增,与地产、消费相关性弱的经营贷款成为居民贷款主要支撑。企业部门贷款也继续位于高位,受益于政策上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带动所致。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两项非标融资均同比少增,但监管机构释放非标融资积极信号,明确信托机构可以审慎开展非标业务。6月信贷和社融的温和放量是一个积极信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债风险化解、LPR降息、合意信贷社融中枢上升是四个当前稳增长的主要抓手,政策正逐渐向实体端传递,后续有望看到经济短期见底与经济政策底共振,加大3季度经济企稳好转概率。


不良资产包括金融不良资产和非金融不良资产。非金融不良资产指由非金融机构所有,但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已经发生价值贬损的资产,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人受托管理其他法人或自然人财产形成的不良资产等其他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不良资产。非金融不良资产由非金融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借贷关系及投资关系产生,与这些机构产品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关。因此从事非金融不良业务,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领域从金融企业拓展到实体企业,从银行信用风险扩展到商业信用风险,有利于化解实体企业因暂时流动性困难导致的经营风险。

非金融不良资产按来源的机构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金融企业持有的不良资产,包括债权、股权和实物资产,如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另一类是金融机构受托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列示在表外的理财业务等,如商业银行受托管理的不良委托贷款、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不良信托贷款。按不良资产的形态可以将非金融不良资产分为债权、股权、物权和其他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主要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资金往来产生的不良债权资产,如提供商品、劳务形成的债权,以及其他应收款等。从成因看,包括存在流动性问题的债权资产,即债务人有一定能力偿还债权,但该债权对债权人正常经营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已经形成损失的债权资产,即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债权,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债权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如因代为偿还形成的债权资产等。股权类不良资产,主要是因经营困难或自身认定为低效的、存在瑕疵的、已经发生价值贬损或存在价值贬损风险的各类股权,如可转债和期权等股权衍生品,从财务报表上看,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会计科目下的股权资产。物权类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陈旧落后、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价值贬损或存在瑕疵的实物类不良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机器设备、土地、房屋及建筑物、在建工程、存货、矿产、运输工具等,以及由非金融机构债权衍生的其他实物资产。其他类不良资产,指价值发生贬损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收费权等不良资产,以及其他低效或无效资产。

资产公司开展非金融不良资产业务的原则

一般投资公司开展非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并不受金融监管,资产公司开展此类业务接受金融监管,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依法合规。开展非金融不良资产业务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客户和项目选择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是商业化。按照公司治理和决策程序开展非金融不良资产业务,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依据市场原则合理确定资产收购价格,通过资产处置、追加投资等方式提升资产价值。

三是服务实体经济。非金融不良资产业务的开展可采取多种经营手段,做好问题项目和问题企业的风险化解,提升社会存量资产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风险可。应坚守审慎经营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根据风险偏好选择行业、区域和客户,设置适当的担保及监管措施,有效控制风险,实现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中润观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