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10年不良资产,从何而来?走向何处?一一 一个资深老兵的反思感悟(上)

更新日期:2020年2月21日 大字 小字
分享至:

十年前,“不良资产”还仅仅局限于银行、四大AMC、法院、交易所以及部分律所、拍卖行等互相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凤毛麟角。依托不良资产业务,四大AMC从金融的“清道夫”变成如今的“高富帅”,即使这样的励志故事也并不为人熟知。


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尤其是近年来,银行不良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突然之间被各路资本所追捧,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词。不论是官方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还是允许银行对债务人企业实施“债转股”措施,实体经济的颓势蔓延至金融体系已是不争事实。不过,在社会资本流动性过剩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之下,“不良资产”被腾挪转移、张冠李戴、改旗易帜,乱花渐欲迷人眼,也真是令人感慨十分。



一、到底什么是不良资产?

首先,不良资产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国企改革的副产品。每一次国企改革,都意味大量企业的重组、改制,甚至倒闭、破产,而作为主要输血方的国有银行,必然承受其余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1985-1992年)和第三次国企改革(1993-2002年),允许国有企业破产和“抓大放小”,一大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中小企业倒闭,受此拖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曾一度高达30%(2003年左右),被西方国家称之为技术性破产。


其次,不良资产四个字最早的出处是在1995年前后,人民银行系统及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在相关的媒体和期刊中,将原贷款四级分类下的呆滞和呆账两类信贷资产统称为“不良资产”。相对官方的界定,应该是2001年人行下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其把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也随即被认为是不良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便如此,“不良资产”这个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法律界定。


由于不良资产的概念最早源于银行信贷资产,尤其是随着1999年前后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不良贷款的剥离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让“不良资产”这四个字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了等同于AMC的一个标签。


在这之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不良资产的范围也逐渐从银行和AMC领域扩展到国有企业。从财务会计角度出发,很多国有企业的“资产损失”,也被称之为不良资产,尤其是国企股份制改革如火如荼的2003-2007年之间。



而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攀升和国有企业的问题资产增多。不良资产的范围再次被扩大化,这就是民间的“问题资产”,包括民间借贷、担保、典当、寄售形成的问题资产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的坏账。而操作这类民间资产的机构也在试图寻求“正名”,与金融不良资产划定上等号。


综上所述,如果确实需要分类的话,可以按照资产来源对不良资产进行一个勉强的分类:


1.银行不良资产:专指银行不良债权、不良信贷;


2.非银类金融不良资产:信托、证券、租赁、保险等机构收益权资产;


3.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抵押资产、实物资产等;


4.民间不良资产:担保、典当、寄售、P2P以及个人形成的急于变现资产


这四类资产的特点和属性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前三类与第四类,在具体的处置手段、交易模式、法律认定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无论不良资产的内涵和外壳被如何扩大化,如何被嫁接上各种时髦热词,一定要区别资产的来源和性质,否则很有可能被误导。



二、不良资产规模有多大?


首先来看各种版本的预测数据:


1.银监会的数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15年监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是1.27万亿,不良率是1.67%。


2.财新网:截至2016年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逾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8%。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4万亿元,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3日发布报告称,按照贷款企业收入能否覆盖银行利息的测算,中国银行体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或接近1.3万亿美元,由此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约756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这占到中国GDP的7%,约合人民币4.67万亿。


4.各路民间机构大胆预测不良贷款规模未来可能超过10万亿。当然这里面肯定是把企业不良资产和民间不良资产都统统算进去了。


那么,到底中国金融系统包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有多大,如何测算才靠谱呢?


首先要了解一个金融业态的常识:


我们知道,按照当前金融分类监管格局,中国金融系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以及基金、期货等子业。

而银监会管理的银行业系统非常庞大,截至2014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1,596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1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68家信托公司、19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30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货币经纪公司、18家汽车金融公司、6家消费金融公司、1,153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以及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014年,5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其中1家开业,1家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设立。


而商业银行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就是说,银监会每次公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仅仅是银行业的一部分。



清楚这个关系,我们基于官方的口径为基准,逐步来测算一下: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

银监会公布数据看,商业银行贷款余额76.13万亿,其中:关注类贷款2.88万亿,不良贷款1.27万亿,不良率1.67%。


2.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

银行业的贷款余额是98.1万亿(注:银行业协会数据),假设整个银行业的不良率与商业银行不良率持平(实际情况可能更高,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是最严格的)。则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规模为1.64万亿,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高0.37万亿。


3.金融体系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

中国金融体系的贷款规模(社会融资规模)为138.28万亿(注:人民银行数据),假设此口径的不良率也是1.67%(实际情况也可能是更高,道理同上),则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规模2.31万亿,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再高出1万亿。


4.考虑贷款迁徙率的影响

根据11家上市银行的数据,11家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总计1.89万亿,而关注类贷款的向下迁徙率高达29.8%,高于2014年的21.09%,也就是说关注类贷款过去一年转换为不良贷款的比例为29.8%。假设今后仍维持这一上升趋势,则11家上市银行每年新增不良贷款规模至少0.57万亿。


而11家上市商业银行2015年底贷款规模为56.6万亿,占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74.34%,占银行业的57.7%,占整个金融体系的40.93%。假设整个金融体系也存在银行“关注类”贷款的统计口径,则粗略估计,金融体系新增不良规模:0.57×(1÷40.93%)=1.39万亿



5.如果今年的商业银行不良率突破2%,那么最后的测算结果为:3.7×(2%÷1.67%)=4.33万亿


考虑银行业惯用的不良隐匿、腾挪、转换等操作手段,整体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远远超过4万亿,不良率超过2%已成为事实,而这个规模是1999年成立四大AMC时,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规模的两倍。



三、不良资产,赢在何处?

不良资产,主要说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在国外也叫问题资产、有毒资产、受压资产等。无论何种称谓,都有特定的投资价值。


不良资产价值的理论收益区间:

理论成本:主要是收购成本、财务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等;

理论收益:账面本息价值、二次开发价值。


案例:


投资成功:假设某资产包账面本金1亿元,账面利息5000万,某投资人按照本金3折收购,收购成本为3000万元,处置期间全部费用1000万元。则理论上,如果全部回收的话,该资产包可回收资金上限是15000万元,最终投资收益率为367%(不考虑处置时间)。


假设存在二次开发机会,比如债转股后股权价值有升值空间,15000万元债权转换为15000万元股权(按照1:1转化)。未来股权市价升值的倍数为n的话,最终投资收益率就是n*367%。


投资失败:假设全部亏损,则亏损额度就是3000+1000=4000万元。

因此,该案例中不良资产投资理论收益区间为(-4000,n*15000)


结论:赢了通吃,输了肉不疼。




然而要攀登上价值的峰顶,需要破解八个难题:


挑战1:冰棍效应

不良资产中大多数是关停倒闭、破产或者诉讼的债务人,处置时间越久,偿债能力越差,因此整体回收的可能性较低。


挑战2:二八法则

能够进入不良资产范围的都是银行列入五级分类中后三类,尤其是损失类占比较高,基本上可以占到一个资产包账面价值总额的80%以上,所以能够有希望回收的次级类或可疑类占比不到20%,甚至更低。


挑战3:受压环境

不良资产中有少部分抵质押资产或者债务人是因为行业环境或者整体经济环境下行造成流动风险,资产价值走低,而出现偿债能力问题,但是收购后短期内如果经济环境没有得到改善,而是继续处于下行空间,则很可能进一步降低处置回收的可能性。


挑战4:供求错配

存在两种收购行为,一种是简单买断式收购,再处置转让,一种选择性收购。前者买断后再寻找下家,收购方可能无法对资产包进行深度价值挖掘和开发,无形中增加了资产包的成本。对于第二类的话,可能会做到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挑战5:有限信息

不良资产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资产线索,甚至要动员经侦、刑侦的力量,这类价值信息被封锁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获得这样的信息途径极其有限。


挑战6:社会关系

不良资产无法通过正常的商务谈判途径和正常的企业还款途径解决,而是要动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手段,要依靠法院、律师、工商、税务、甚至地方政府的资源,而谁能掌握和动用这些资源谁就可能在处置上有所斩获。


挑战7:地缘优势

不良资产有着非常强的地域特点。且很多资产包中存在联保、共保、合保以及多头借款的情况,借款人、担保人之间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或者为同一实际控制人,很多债权都属于当地一个行业,关系错综复杂。外地的处置力量很难短期介入,必须要依靠当地的力量。


挑战8:机会成本

处置不良资产中存在较高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潜在其他高收益项目投资成本。投资者很可能坚持不到淘沙见金的时刻就选择放弃,而这种放弃很可能意味着失败,也可能是有效止亏,因为谁也不知道沙里是否是烂泥。


其实,无论是沙里淘金也好,还是海底捞月也罢。不良资产的价值在于交易对手的错误和市场的错误,给了捡漏抄底的机会。如果海底捞小分队能捞起最肥的那片肉-多数债权和控制权;蘸以饱满的酱汁-增添管理专家使项目起死回生,市场估值提升;再将债权转为股权,入口、咀嚼、下咽,肚饱腰圆,盆满钵满…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场火锅之旅啊。


来源:轻微不良资产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我们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传网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本文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关于中润

中润鑫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银行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依托专业律师团队的尽调处置优势和全国性区域布局,专注于全国不同区域的银行不良资产投资、交易、服务与处置。我们将定期分享银行不良资产专业文章与研究,交流经验与资源,欢迎各位从事银行不良资产业务的客户和朋友来电和关注!客服热线:010-58403973

中润鑫汇官方网站:www.zhongr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