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2024年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

更新日期:2024年8月12日 大字 小字
分享至:

7月CPI物价数据高于市场一致预期,PPI同比和环比持平前值。模拟平减指数逐月震荡走高,当月平减指数首次回到同比零增长附近。CPI环比增速高于过去历史均值,核心CPI、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环比由负转正。虽然PPI目前仍在环比和同比负增长区间,但价格趋势中,猪肉价格呈继续上行走势,原油和铜价已完成一定幅度调整,都将有助于价格中枢修复改善。

7月出口同比环比分别低于前值和季节性,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前7个月累计出口增速处于高位,已上行至4.0%。当月对美出口变化不大,但受到日本加息预期、日元汇率变化较大等因素带来的观望情绪,对日出口下滑显著,拖累了整体出口。去年基数较低及7月回补带动当月进口增速大幅走高。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调整,国内企业期待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降低了当月原油、钢材、铜等资源品的绝对进口量。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分化、CPI温和回升PPI降幅逐渐收敛、货币政策需逆周期调节等结论,延续了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精神。

政策上央行增加国债买卖操作速度有所加快;信贷指引要求继续防空转挤水分,稳定信贷需求并保持合理适度,侧重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强调降低利率风险,或对当前利率的单边预期产生影响;结构性工具上,则增强对科技领域和释放消费潜力的金融支持;着重对住房租赁的房地产金融支持,有助于盘活存量住房优化增量住房供给。消费和地产是扩大内需、稳住下半年实际经济增长和推动名义增长好转的关键。后续可能的消费和地产增量政策预计包括:降低消费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以旧换新;进一步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加速落地,协助收储消化存量住房。

近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2024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这是中国东方自2008年首发以来连续第十七年发布该报告。《报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度采访经济学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介机构等领域专业人士,分析研判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提供参考。

综合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介机构四类受访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2024年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也反映了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金融机构领域的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


具体来看,《报告》称,2024年中国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缓慢下降,但是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未来或将继续承压。实体经济不良资产规模将持续扩大,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重点领域。此外,不良资产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政府监管更趋统一,行业竞争更加市场化。

中国东方党委书记、董事长、执行董事王占峰在《报告》中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及时、专业、高效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体制机制。

王占峰表示,中国东方将持续提升不良资产估值和定价、重组重整、行业研究和周期研判等主业核心能力,加快细分领域人才、经验、专业技术积累,统筹运用多种工具手段,专业高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畅通国民经济多层次良性循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系统性风险基本文档



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风险是评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方面。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23年中国名义GDP增速为4.64%,CPI和PPI同比增速出现了阶段性下滑,价格低位运行,凸显有效需求不足等经济增长难题。但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断充实,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加大力度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从金融机构风险来看,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稳定,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可控。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3.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显示,我国366家金融机构处于“高风险状态”,资产规模为5.61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比重仅为1.55%。《报告》认为,2024年,随着国内宏观政策取向更加积极主动,居民部门消费有望进一步改善,企业部门投资有望边际回暖,国内需求有望持续改善,名义GDP增速有望明显回升。

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2023年,36.36%的受访者认为2024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基本稳定和缓慢上升,20%的受访者认为将缓慢下降,7.27%的受访者认为会加速上升,没有受访者认为会加速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2024年值得重点关注的“灰犀牛”式风险。调研结果显示,80%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中较为突出的“灰犀牛”式风险是房地产企业违约,74.55%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地方城投平台违约,69.09%的经济学家认为是中小金融机构爆雷。



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压力上升



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多数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1%,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18%,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总体经营稳健,资本实力有所增强,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整体处于较好的水平,但在当前区域经济分化背景下,部分中小银行经营效益下滑压力较大,风险管控压力上升,面临一些风险隐患。

《报告》显示,41.87%的受访者认为,2024年中小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不良资产压力上升,认为是经营挑战压力特续加大、净息差收窄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7.73%、16.26%。

调研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产品体系单一,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潜在风险较高。第二,大型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造成中小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资产质量下降。第三,受宏观形势影响,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及时像大型商业银行一样,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改善资产质量。第四,商业银行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净息差收窄也将给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带来一定风险。

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是防范和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重要举措。调研结果显示,分别有29.56%、28.08%的受访者认为防范和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最有效的措施是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规范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认为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的受访者占比为15.76%。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着力对中高风险基层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风险应对和处置。通过兼并重组,中小银行可以提高整体规模和实力,在有效分散和降低风险水平的同时,可以促进不具备拯救价值的风险金融机构出清,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和稳定。



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小幅增加




在不良资产二级市场中,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难度小幅增加。调查结果显示,43.48%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难度小幅增加,22.22%的受访者表示处置难度大幅增加,23.67%的受访者表示处置难度基本持平,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不良资产处置周期仍在延长。

在不良资产回收率方面,23.19%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单位处置类金融不良资产平均回收率在20%以下,19.32%的受访者认为平均回收率在20%~25%,21.26%的受访者认为平均回收率在25%~30%。2020年以前,认为平均回收率小于30%的受访者占比则不到四成。

调研报告认为,当下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市场不活跃和资产价格下行。不良资产处置受到经济发展大环境明显影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速度减缓,前期以较高价格购的资产包处置效果未达预期,资产包周转效率下降,二级市场存量资产包数量上升。加之存量资产包收购成本较高,资产包处置难度加大,处置盈利空间变小,二级市场投资主体受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限制,融资难度加大,对资产包内在价值判断更加谨慎,投资意愿不足。

《报告》显示,与上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约45%的受访者表示2024年投资者购买不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高于15%,认为投资者收益率超过15%的受访者占比明显增加,2024年投资者购买不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有所回升,约为10%以上。

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2024年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推出不良资产规模将会有所上升。在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供给阶段性下降、中小银行资产包规模占比上升的背景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在不断上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更加积极参与所在地不良资产的化解,地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正在成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重要的收购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2024年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将继续增加。预计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仍是新增信贷风险较为集中的行业。绿色信贷规模将持续增加,资产质量整体好于商业银行同期各项贷款。

本文来源 律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