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浅谈不良资产清收的“三种理念”

更新日期:2020年5月25日 大字 小字
分享至: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趋缓,部分行业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银行业不良资产加速暴露。银行业不良资产清降虽在近两年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受整体经济形势和授信资产结构影响,不良资产也呈双升态势,不良资产管控压力较大。


在此形势下,如何改变不良资产清收理念,创新处置模式,加快处置步伐,保障不良资产的增值效应,值得大家探讨研究。下面简要谈谈清收处置过程应注重把握的“三种理念”,以期对创新不良资产清收理念,提高清收处置效益有所裨益。


01

树立“资产经营理念”
摆正不良资产价值作用


在经济上行期,银行不良率较低,且呈逐年双降之势,因而在经营策略中,不良资产处置相比于授信投放往往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但近年来,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已经显著侵蚀了银行的盈利基础,不良资产处置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不良资产“价值理念”,充分认识不良资产处置的价值贡献度,精耕细琢,深挖价值。同时树立以下思维:



一、不良资产是有价值的资产。事实上,“不良”一词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大家对于不良资产的认识。不良是个动态可转换的概念,资产良与不良,其实相对定价与未来现金流的关系而言的,只要定价精准合理,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潜在价值,这块资产就不应该被打上“不良”的标签;而相对于对象而言,对于原授信发放人员也许是不良,但对于我们清收人员来说,我认为这就是一块有价值的资产。从这个认识出发,应该进一步树立“不良资产是有价值资产”的理念,该类特殊资产关键是要经营管理得当,以最大限度获取价值回报。从已上市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显示,不良资产业务的回报率高达30%,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良资产的内在价值。


二、不良资产处置是创造价值的经营行为。当前,受经济整体因素影响,银行盈利增速减缓,营收有所波动,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开源”入手,也要注意在“节流”上做文章,特别是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应该看到,处置不良收回来的往往都是真金白银,即使是贷款重组形态的正常化,也会节约拨备、降低不良率,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从财务上、风险上为业务发展作出贡献,可以说,破解“利润—不良—拨备”不确定的三角难题,不良资产处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新的环境,一方面不良资产总量大、压力持续时间长,在经济L型走势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面临较为繁重的处置任务;另外,处置难度较高,司法处置下的债权清偿实际效果欠佳,部分企业有着潜意识的逃废债冲动;再则,不良资产“病因”复杂,需精雕细琢。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清收人员树立“以价值为导向,以经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把自身当做“经营资产的客户经理”,而非简单的“债务清收人员”,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更加扎实地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三、不良资产处置是化解授信风险、调整授信资产结构的重要途径。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既是风险化解的过程,也是信贷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一方面,通过灵活运用包括债务重组、批量转让、证券化、债转股等在内的多种不良资产处置创新方式,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净化资产负债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点在不良贷款生成率较高的时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实施不良资产处置,有利于腾出信贷资源和资本,并将其投向符合信贷政策导向、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有利于推动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2

强化“协同作战理念”
构建不良资产处置的共赢格局


不良资产处置过程涉及行内外诸多主体或部门,加上目前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虽让银行处置过程和方式多元化,但也对银行强化协同作战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带来了挑战。各市场主体各有专长,如何强化协同作战理念,抱团形成合力,形成多方共赢格局,以更好地做活资产、做大市场、做高回报值得研究。

一、强化银行与AMC的协同作战。在目前金融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框架下,批量转让是近两年行资合作开展的一种处置创新形式。但在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受政策影响银行不良资产出现受让主体有限(仅可提供给四大AMC),资产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水平较低,不良资产价值难以充分发现等问题。特别是目前批量转让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不良资产折让幅度较大,目前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总体受偿率一般在债权本金的2折到3折,对利润侵蚀明显。

二、强化内部部门协同作战。在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资产处置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往往认为不良资产处置就是授信执行的事,其它部门一提不良“就有防范之心,就有鸡皮疙瘩,就怕陷入泥潭”,不良资产的成功化解对于全行利润贡献和资源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部门无论风险、执行、还是公司部门,都应有不良资产化解“是大家的事,是全行的事”的全局观。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建立前后台协同互补、部门间联动合作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向纵深开展,实现资产处置回收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在部门协同制度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前期介入、中期诊断、后期评价的业务流程,适度前移关口,提前介入潜在风险资产,及时诊断风险状况,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对已出现事实风险的资产,要查明风险原因,判断风险程度,快速启动资产处置程序,尽可能地降低资产损失;对已完成处置的项目,要及时开展后评价,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近两年,“互联网+”模式逐渐被引入到不良资产处置领域,银行也展现了一些成功清收案例。总的来看,互联网平台线上处置可以扩大客户覆盖面,提高动销率和溢价率,但也要看到,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线上仍然主要扮演渠道角色,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展示,线下处置的效果和收益仍然是关键与核心所在。因此,在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协同,把互联网企业的线上技术优势与传统机构的线下处置优势结合起来,真正开辟一块不良资产处置金融新蓝海。

藉于此,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功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不良资产处置历史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运用数据统计、计量模型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科学的不良资产分析评估和估值定价模型,以量化分析支撑不良资产诊断和管理,厚实互联网+的实施和运用基础。


03

坚持“辩证理念”,正确处理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处置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不良资产处置本身是化解风险的,但如果管控不到位,也能引发次生处置风险。特别是处置创新会涉及新领域、新业务、新流程,有时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如果把关不严、操作失当,不排除诱发新的风险的可能。我们必须确保清收创新始终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坚决纠正“一包了之、一转了之、一核了之”的简单化处置倾向,始终做到审慎、稳健、合规。比如,在债转股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债转股“黑名单”制度;应强化对债转股企业的财务杠杆约束,防止企业借机逃废债。再如,在对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中,应做到不良资产“洁净出表”,杜绝任何形式的隐形回购协议。


二、正确处理市场化处置与自主清收的关系。在批量转让、证券化、收益权转让等市场化处置方式下,可以实现快速“出表”,但银行损失较大,一般来讲,市场化快速处置方式的回收率要低于自主清收。因此,银行不能过分依赖市场化处置,而是要综合考虑不良管控和经营利润两个方面,在处置速度和处置收益上寻求最佳平衡点,立足自身清收,用好市场化处置方式,相互促进。打好处置方式组合拳。

三、正确处理存量化解与源头治理的关系。坚持标本兼治,在着力“治已病”的同时,更加重视“治未病”,从根本上治理不良资产并发症,守住资产质量的生命线。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重塑信贷文化和责任文化,责任决不能随不良资产处置而“一风吹”,不仅要切实做好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两个前提”下经营发展理念,也必须做到道德风险和管理责任“两个不能放过”,切实发挥好热炉法则的警示惩戒作用;同时,要将“案例总结”模式运用好、发挥好,不能为总结而总结,把握撰写案例总结的初衷,使得总结有成果,有价值,既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风控机制予以传导和执行。

四、正确处理债务救助与维护债权的关系。若给予一定时间或施以债务重整措施,部分不良项目有可能恢复造血功能。因此,处置不良资产不能只考虑当期利益,不能一味抽贷压贷或提起法律诉讼快速处理资产,而是要从大局出发,与企业一起想办法共渡难关,努力帮助那些基本面尚可的企业走出困境,这样才是负责担当更重要的体现,能更好地保障银行债权;但与此同时,也要坚决守住底线,对有意通过延长时间转移资产,玩弄资本游戏,谈概念、讲故事的企业,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逃废债行为保持清醒头脑,高度警惕,加强与同业、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有效发挥债权人委员会平台作用,切实维护好银行债权权益。


来源:深度解析不良资产

免责声明
1.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中润

中润鑫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银行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依托专业律师团队的尽调处置优势和全国性区域布局,专注于全国不同区域的银行不良资产投资、交易、服务与处置。我们将定期分享银行不良资产专业文章与研究,交流经验与资源,欢迎各位从事银行不良资产业务的客户和朋友来电和关注!客服热线:010-58403973

中润鑫汇官方网站:www.zhongrxh.com